一条通向美的路——听韩青教授解读光线与色彩的永恒
发布时间:2012/06/04 点击:当我们流连于博物馆画院的一幅幅作品间时,惊讶于美感,震撼于真实,臣服于想象。画家怎样用油彩涂抹出似真似幻的景象?强烈的情感如何倾注于画布?光线与色彩怎样织就魔法般的变幻?谁能引我识得现代绘画艺术这令人沉醉的一切?5月24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韩青教授登临第52期百川论坛,通过几位近现代著名画家的创作经历,《从光线到色彩》,集中展现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要有光
上帝说,要有光。光带来了色彩,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灵感。作为荷兰画派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伦勃朗将自然的光线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多以宗教、神明为主题,色调明亮但反应的多不是自然的状态。伦勃朗经常到乡村漫步和作画,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每个热爱自然的人都钟情于它包容万象的多变,一处之景,四时不一。陶醉在自然美景中的伦勃朗也着迷于光线带给景色的神奇变幻,他不遗余力地将光线的魔力通过画作表现出来。
观赏伦勃朗的画作时,观者的目光往往顺着光线的指引而集中在他最想表现的事物上。他利用光表达出自然的、真实的一面,令作品本身具备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当你凝视他的自画像时,你甚至能感到画家在透过画布和你对望。
韩青教授简述了伦勃朗的一生,这位曾盛极一时却晚景悲凉的艺术家用光线创造出永恒,点亮了一个时代
【二】要解放
梵高的画作,线条扭曲,色彩鲜艳浓烈,那分明是一个饱受折磨却异常激情的人,将痛苦与热爱燃烧在画板上!韩青教授说,梵高一生都深陷于着魔般的狂热之中,对宗教、对绘画、对无望的恋爱,他把每件事都做到极端,无法回头。他与高更在巴黎相识,又在黄房子共续他们的艺术理想。“那是狂风暴雨般的两个月。”韩青教授如此形容这两个艺术家相处的时光。“他们逐渐发现彼此在艺术理念上的不同,梵高需要一点实物来支持他的创造,而高更则完全靠想象。”这一场争执最终以梵高割下自己的耳朵告终。
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不难看出高更对梵高的影响,他曾对着高更给自己的画像说:“画中人是你。”艺术影响人,艺术家之间互相的影响也促进了理念的碰撞与灵感的产生。梵高与高更,在相互磨砺中促进着艺术的进步。突破比例、光线、透视,把臆想和感知从技巧中解放出来。有人评价梵高的《吃土豆的人》,对他在人物比例上的误差感到不满,“以傲慢的态度对待艺术”,但他未能感受这幅画所传达出的力量与本真。通过绘画的美来传达感知,基于现实而超越现实,其中的重塑与改变才是创作的真谛。
梵高和高更与塞尚由于共同的创作倾向被归并为“后印象主义”。在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观念影响下产生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是他们彻底地改变了西方绘画面貌,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他们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后来出现的毕加索、马蒂斯都受到了他们的影响。荷兰艺术家蒙德里安说:“要解放色彩,用色彩解放人类。”所谓的解放,就是要突破固有的感官体验,实现对美的追求。
【三】要永恒
韩青教授在讲述画家的创作过程中,探讨了他们的作品与传统、时代、未来的关系。我们能在不同时代的艺术中找寻到相似的感动,正是因为“艺术家们用独特的发现和表达,超越了时代,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维。”韩教授认为这是艺术之所以成为永恒的关键。杰出的艺术家永远走在前列,经常不被使人理解,但所有人都奔赴同一个走向——“艺术不是卖弄技巧,它引导人类回归本真。”艺术是在探寻我们所未知的或是遗忘的,与生俱来的谜团。就如韩教授所说“艺术其本身无法转述成语言,它是魅力的永恒,神一般的力量。”
美即永恒。
或许艺术之美令人神往的同时也令人困惑,但我们通过分享韩青教授对艺术理解,也发现了一条探索艺术的道路,和观赏艺术的角度,生活从此被色彩点亮。
信息来源:文化传播中心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1050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