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十八届六中全会结合时代特征,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形势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是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加强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思路、新要求、新举措,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对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培养信念坚定、纪律严明、勤政廉洁的高校教师队伍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作为传播文化和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领域和示范区。没有高校校园的和谐,难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既是高校面临的现实课题,也是高教战线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同时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建设。
一、切实抓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廉政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密切联系,它作为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为反腐倡廉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对党风廉政建设作用巨大。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高校校园里运用文化手段,树立正气,宣传先进,对各种不廉洁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抨击,形成廉政文化氛围,形成褒廉耻贪的共识。高校廉政文化的教育对象应该包括高校的管理者、教职工和广大学生。高校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有比较完善的文化传播渠道和系统的文化建设载体,有传统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因而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必然建立在教育行业基础之上,必须针对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实施者和受教育的对象,并由此而凝练形成具有行业特点的文化内涵。
二、切实维护师生利益
广大师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主体之间利益的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因此,要把切实维护师生根本利益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着力点。要重点解决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往往是广大师生最关心、与师生切身利益联系最密切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直接影响和谐校园建设。要从师生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入手,把师生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急师生之所急、解师生之所忧、办师生之所盼,认真研究招生、收费、就业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校园生活、教职工待遇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要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人,理顺师生情绪,维护校园公平和正义。
三、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成员,教风对校风、学风建设具有示范作用。近年来,个别高校干部以权谋私,个别高校教师以岗乱谋,有的甚至在学术上造假,令人痛心。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加强师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把职业道德与学术道德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使广大教师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言行引导人,以敬业的精神教育人,以渊博的学识折服人。
四、依法治校
法律和制度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只有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调解功能,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协调、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促进校园和谐。首先,要规范学习管理各个环节。学校各部门都要根据各自职能,不断规范工作流程,完善制约措施。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要积极争取主动,把学校管理不够规范、可能存在漏洞的部门和环节,全面地、认真地进行梳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校园内。其次,要提高制度执行力。要进一步把工作做细、做实,尤其要重视严格执行制度,防止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增强按制度办事意识,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环境氛围。
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与构建和谐校园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只有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才能实现校园和谐,而校园和谐正是党风廉政建设要达到的目标。总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党风廉政建设好坏是校园和谐与否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倍加珍惜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理念推动高教事业持续发展。我们要不断适应和谐校园建设的新要求,思考和探索党风廉政建设的新特点和特规律,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