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祭祀文化,创造旅游价值——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田海林先生做客第86期百川论坛
发布时间:2016/12/19 点击: 11月24日,第86期百川论坛邀请到了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和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导师、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文化国际传播中心特邀研究员田海林教授,田教授以《中国传统祭祀与旅游文化》为题,为我院师生做了精彩的讲座。院长宋德利先生出席了本期论坛。
田教授认为中国是一个泛神论的国度。中华民族没有“政教合一”的宗教传统。中国是一个礼乐文明国度。国人传统信仰“官”、“史”、“儒释道”。国学的核心在儒学、儒学的核心在礼学,礼学的核心在祭祀。田教授重点讲解了祭祀与坛庙,解释了坛的含义,并对北京九坛,即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太岁坛、社稷坛、先农坛、祈谷坛、先蚕坛;北京三大庙:太庙、帝王庙、文庙;山东三大庙:孔庙、岱庙、海庙,做了介绍。接着田教授就祭祀的分类做了讲解:中国传统的国家祭祀,分为六大类祭祀社会文化仪典: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祭祀中华人文始祖、祭祀中华古圣先贤、祭祀历代帝王与开国领袖、祭祀民族忠烈与革命英雄、祭祀百姓宗族始祖。同时田教授认为祭祀礼仪是重中之重。中国传统祭祀向来都以“必丰、必洁、必诚、必敬”为根本原则。“丰”为隆重,“洁”为纯净,“诚”为真实,“敬”为恭谦。“丰”为仪式之要求;“洁”为祭器之要求;“诚”为心态之要求;“敬”为举止之要求。田教授还对祭祀的10个仪程做了介绍。
田教授认为中国传统祭祀仪典作为一种特殊的仪式政治与仪式文化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是根深蒂固的中国历史传统基因,是最显著的中华民族集体记忆,最容易凝聚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共识。这对坚定中华民族的自觉心、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加深中国民族的血缘情、故土情、民族情、爱国情,提振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共同感、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震撼力,助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共建性、共有性、共享性、共识性,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田教授鼓励我们:中国传统祭祀文化场所,全部都是当代中国旅游文化景观,作为旅游专业的师生应当积极学习和传承祭祀文化,并将祭祀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创造更多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
田教授的讲座生动幽默,气氛积极活跃,令到场师生受益匪浅。讲座结束后,在宋院长的陪同下,田海林教授参观了我院航训楼、王品西餐坊、礼信中餐坊、兰亭茶社、饭店生态体验馆,他对我院的实训设施、先进的教学理念倍加赞扬。
供稿部门:基础部
撰稿人:曲春蕾
供图:李晓峰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105096号